第64章 晴天霹雳-《我有石磨磨啊磨》
第(2/3)页
近年来,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的卫生,不再引进污染的工厂,但是已经污染的环境,变成黑水沟的河川,想要恢复没有这么简单。
数十年来,一股股的风潮来去,冬山村依然故我。
冬山村偏僻,在改革开放的时候,没有迎上改革开放经济起步的浪潮,却也保留了青山绿水。
高速公路以极快的速度建设起来,柏油路面逐渐在各地铺设起来,但是偏远的乡村,却没有拿到经费,农村的人口流失,农村人口集中到镇县的结果,农村道路多半需要村里的自力救济,或者争取到足够的经费才能建成。
交通开发在前半段,会带来财富,到了后半段才接通道路的地方,带来的是人口流失。
从鹭岛往泰宁,在前半部可以看到许多早期新建的房子,当时的风格,中西合併,有点四不像,并且建筑风格,往往是统一建造,看起来就显得有点突兀,甚至不具有美感。
还不如一些土舍瓦房,在青山绿水中,让人们觉得悠闲自在,只是闽省的土舍瓦房,多半已经人去楼空。
高速公路的后半段,环境就好很多了,由于早期的道路开发,还没有像后期的那么快速,交通不便,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破坏。
后期修建的房屋,也更具有美感,甚至会请来有名的设计师来做整体兴建。
高速公路开入闽西,带来交通改善,然而政府对于环境的问题也开始注重,各种封山育林,使这一个地方的环境要好上很多。
卜依琳深爱冬山村的青山绿水,希望冬山村的青山绿水,不要被破坏。
崔浩然爷爷曾经说过,有很多的大商家其实跟冬山村联系接洽过,因为冬山村是一个封闭完整的环境,入口狭小,所以可以开发成一个完整的休闲区,没有名气没关系,开发之后可以透过宣传,让外面的人都知道冬山村是一个风景好的地方,何况,站在冬山村一览峰峦翠色,无处不美,还能进到森林里展开各种徒步活动。
但是崔浩然爷爷都拒绝了,因为这些人进驻之后,冬山村的村民要全体撤出,冬山村的老人已经不适合在休闲游乐区工作了。
冬山村居民可以拿到补偿金,但是一次拿到一笔钱对于老人们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,很多家庭就是因为被钱摧毁,最后老死不相往来。
住在山村里,细水长流,更何况死了还能够埋在村里的土地上,不流行土葬了,但是村里面还有很多土地,很多的森林可以埋下骨灰让后人纪念,而冬山村的森林原则上是不开发的,同时封山育林政策,也禁止人们进到森林去开发。
冬山村的森林或者不是原始森林,但是从冬山村居民迁移来,六百多年的时间,除了提供建材,木柴,从来没有人大动过。
第(2/3)页